2025-10-31 08:54:38
微信扫一扫

顾景舟大师生于1915年的重阳节后一天,即乙卯九月初十,按照传统习惯,今天正是他110岁的生日。而在他七十岁生日时,顾景舟曾作一首自勉诗,这也他是唯一公开的诗作。寥寥数句,足以窥见其精神世界与文化底蕴。
原诗如下:
五十余载竞抟埴,
却忆年华已古稀。
鲁阳奋戈犹未晚,
愿留指爪踏雪泥。
这首诗的前两句比较好理解,主要是讲作者自己五十余年全心全力抟泥制壶,转眼已是古稀之年。
第三句“鲁阳奋戈犹未晚”,用了一个“鲁阳挥戈”的典故。《淮南子·览冥训》记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返三舍。”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楚之鲁阳公与韩国激战,不分胜负。眼看日将西没,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落日又倒退返回半空。这句诗,既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豪情满怀,还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自问与自励。表达出作者虽至暮年,仍愿奋力一搏的壮志,以及与时间抗争、欲为艺术生命“挽留落日”的磅礴气概。

最后一句“愿留指爪踏雪泥”,化用的是苏东坡著名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里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诗是苏东坡结合自身生活情景发出的人生见解,亦庄亦禅,富含哲理,影响深远。顾景舟将东坡的玄思,与自己的紫砂生涯结合,道出自己的作品愿能如雪泥鸿爪一般,在艺术长河中留下偶然却永恒的印记。
整首诗体现了顾景舟对紫砂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感慨,表达了他虽年事已高,但仍希望在紫砂领域留下更多成果的心愿。

这首七言古诗,因为不合近体诗诗律,所以不能称为绝句。虽然遣词措意上,不能与专业诗人词人相比,但从用事用典和整首诗的“起承转合”上,不难看出顾景舟的文化功底和文字素养之深。
像“鲁阳挥戈”之典,即便是现在的文科生估计知道的也不会太多。而“雪泥鸿爪”既包含了人生的思考,又与其用手抟泥制壶相呼应,非常生动贴切,可谓是将苏东坡的诗句用活了。“鲁阳奋戈”的雄浑与“雪泥鸿爪”的空灵融为一体,既有进取之志,又有哲思之味。
整首诗从首句的平铺直叙,到当下心与境的承接,缓缓而下之后自第三句笔力一震,转折中又不着痕迹,最后又化于点睛之处。如同他的作品线条一般,层次分明却又过渡自然,绝对是大家手笔,由此可见顾景舟的不凡学养。

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大师。
也不是所有匠人都可以称之为大师。
顾景舟高超的壶艺境界与他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有没有文化积累,是艺人从艺历程中最重要的门槛,也是大师与一般匠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顾景舟之所以能成为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师,不仅在于他技艺精湛,更在于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文化积淀,使他不囿于“工”,而进于“艺”;不限于“器”,而通于“道”。


1989年,顾景舟与时任江苏美协主席的亚明先生合作“井栏壶”,亚明在壶底亲镌数行小款:壶先秦有之,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余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这样的评价之于顾景舟来说实不为过。
在泥与火之外,还有情与思;
在壶与艺之上,还有人与文。
这首顾景舟唯一留存的七言古诗,正是他艺术灵魂的映照。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