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15:22:32
微信扫一扫
一把“来历不明”的壶,却在北京东正 201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出近500万元高价。潜光隐耀多年,又于去年8月在杭州举办的“文人紫砂古今名壶特展”上现身。这一层既神秘又名贵的身世吸引了我们,并将这次复刻的目标定格在它身上,这就是业内名噪一时的清康熙文侯款扁圆壶。 清康熙 文侯款扁圆壶 原作直嘴桥钮、扁身阔口,是一件非常实用的瀹茗利器。壶底刻有“壬子春为国祥先生清赏”楷书字样,俊秀端庄,款侧有篆书“文侯”圆印一枚,其他再无任何信息。 通过与不同时期藏品对比,从壶型、泥料和刻款风格判断,这件作品应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而壬子正是清早期康熙朝的1672年。 清康熙 文侯款扁圆壶 局部 作品年代知道了,但其刻款和落款中的“国祥先生”“文侯”,是人名?是字号?还是斋号?在记载和研究紫砂的众多专著中,均未有提及。正是因为这个不知是谁的“文侯”底款,大家常常把这作品直接称之为“文侯壶”。 自紫砂进入文人视野成为一种雅趣之后,做工精美的紫砂茶具一直都是文人间的奢侈品。可以想见,这件特别定制的作品在当时更是价值不菲,绝非普通百姓所属。如果“文侯”不是制壶艺师之名,那就是这件作品定制人留下的印款,而此人在当时一定非富即贵,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大概率会在相关典籍中留下一些线索。所以我们拓宽研究方向,豁然查到两位生活在清初期跟“文侯”有关的人物,“文侯壶”尘封已久的历史似乎逐渐清晰起来。 一位是李贲,号文侯,顺治三年进士,1658年八月后不久就因病逝世了,这与“文侯壶”的创作时间不符。 另一位是谢彬,字文侯,书画家,浙江上虞人,后居杭州。工写真,无论精简,淡逸、粗豪之作皆精彩可观。在当时是位颇有名望的艺术家。生活年代与“文侯壶”的创作时间也相吻合。 但是,要说明这位谢文侯与紫砂有关,那还得下点功夫。经过一番检索查阅,我们在其存世的一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作品《朱葵石像》中找到了蛛丝马迹。通过这幅画作上的款题可知,该人物造像于1653年由谢彬、项圣谟合作绘制。由此便牵涉出一位明末富甲一方的收藏巨擘——项元汴,项圣谟正是其孙。 《朱葵石像》谢彬 项圣谟 合制 故宫博物院藏 项元汴是何人? 可以这么说,当今存世的顶级书画珍品上的收藏印,除了清朝皇帝,就数他的印记最多。他的藏品之丰,如果全部浏览一遍,得要两个月的时间,当然这其中就不乏紫砂珍品。 项元汴之于紫砂的意义更在于,他是最早一批参与、影响紫砂壶创作,并从艺人手中定制紫砂的社会名流。其以斋号墨林堂为底款的时大彬制印包壶,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而项圣谟必定受其深厚的家学影响,对紫砂有着一定的了解。 由此可见,谢彬当年与这些达官贵贾、文化名家的交往酬应,大大增加了他喜好砂壶、效仿名士定制砂壶礼赠亲友的可能性。 那“文侯壶”底部刻款中的“国祥”又是何人? 我们又在浩繁史料中,查得同时期名为“国祥”者有多人,如崇祯进士、后入清为官的董国祥;顺治进士康国祥;造林治沙的名宦朱国祥等等,按古人对他人不直呼其“名”以示尊敬的习惯,这些人都不太可能。或许是不见经传者,也未可知。 至此,“国祥先生”尚不可考,要确切说此“文侯”即是彼“文侯”,也需有更多文献资料或实物加以印证。 然而,这些未定之论或者未解之谜,都丝毫不会影响一件优秀紫砂作品的价值,这把文侯款扁圆壶,正是凭借其上乘的工艺手法和经典的美学表达,在不知任何来历、没有任何背书的情况下拍出了令人惊异的高价。 文侯·摹 这次我们通过精准复刻,完整无缺地拷贝下“文侯壶”的线条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让一件已逾300多年的历史名作,原原本本地重现在大家手中,这便是今天的主角——文侯·摹。 文侯·摹以段泥制成,质地细腻,光泽内敛,隐然有珠玉之韵。最为特殊之处在于,此次复刻我们采用了“崇雅堂”这一代表崇尚典雅的文人印款为作品底款。该款来源于利永紫砂博物馆馆藏名作、唯一一把业内公认的惠孟臣真迹,所以显得特别珍贵。这方款识,只在少数馆长亲自监制的作品上钤印,每一把都可谓是精益求精之作,爱壶之士自然不可错过。
微信扫一扫